国际贸易学院党总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结合数字化技术加速建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数字环境,以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方式,开展一系列课程思政改革举措,真正做到盘活教师、课程、课堂三资源,为学生打开一扇门,搭建一座桥,持续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向学生课堂。
教师队伍是“主力军”,国际贸易学院推动课程思政“滞”变到“智”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自古以来都身负建国君民、教化人伦的责任,新时代教师的社会担当必然有新的内涵,尤其是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师更应该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将数字素养融入课程思政,了解数字技术最新发展及其在专业相关行业的应用,并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依据岗位需求、学生特点等将“数字”融入课堂。为此,国际贸易学院教师将数字化基础融入课程知识目标,将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融入课程技能目标,将数字意识、数据处理规范等融入课程素质目标。真正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数字素质,深耕“智”变。
课程建设是“主战场”,国际贸易学院推动课程思政“置”变到“治”变。《孙子·军争》中说道:“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帮助学生长出“思想”和“能力”的“翅膀”,国际贸易学院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建设思政数字资源:一是围绕课程思政元素表的思政数字资源建设,设立课程思政资源的模块,基于各元素建设视频、案例、课件等思政数字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图谱,调用相关资源;二是基于专业课原有模块框架,通过原有资源优化、资源增补等方式,来建设课程思政资源。真正实现课程与思政交融,提高数字资源使用,厚植“治”变。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国际贸易学院推动课程思政“量”变到“质”变。一是利用思政数字资源库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开展线上讨论、在线辅导等互动教学活动,拓展课程思政的时间与空间;二是利用数字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模式,具体包括: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服务;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思政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效果等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真正打通课堂教学建设,拓展数字思政资源,筑牢“质”变。
如果说思政课程建设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那教师的倾情演讲就是这幅画的底色;如果说思政课程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条长河,那学生的积极配合则是涌动的波涛。国际贸易学院以数字化课程思政融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仅持之以恒打造高质量教学体系,还着力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基地,引育并举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走好人才自主培养的道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学院教师拿起数字化“武器”,突破传统平面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实践,把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引进专业课堂,在视野开阔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事事关心、声声入耳的家国情。
作者:国际贸易学院方巧云 孟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