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3-05-24浏览次数:20

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明确把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作为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和永恒主题;强调必须通过改革保障金融安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深刻指出“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在《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中,总书记以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再次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求“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题记


从近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尽管中国政府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但毋庸置疑,我国的金融增长远快于实体经济的增长,加上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金融的规模和复杂性持续上升,尤其是复杂性的提升更为突出。

一、经济金融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复杂化导致会计管理出现新问题

近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商业模式变革、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 无疑都对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行为以及会计工作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会计工作已远远不止记账、算账和报账等职能, 其已经渗入到单位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 包括价值创造、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与此同步发展的是, 会计的价值管理已经与业务管理高度融合, 会计工作理念、模式以及组织形式等也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的一些重要文献对于会计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做了点题,包括与供给侧改革相关会计问题、促进新常态经济发展问题、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一带一路与金砖国家会计标准趋同等效与会计监管合作等问题,具体如三去一降一补涉及的会计问题、僵尸企业的会计处理、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需要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积极开展理论探索与创新。

(二)会计复杂化导致金融及其监管产生新风险

会计背后的问题就是金融,两者密不可分。当前各类实业企业都一窝蜂地跨界房地产行业,尤其是跨界金融业,这其中蕴含着的风险大大增加,不要说给国民经济稳定带来挑战,对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才是我们尤其需要提高警惕的。以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领域为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拥有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基金、银行等多项金融牌照,借助集团内资产组合关联投资、信息共享、税收及会计处理等,建立起网络化资金信用关联。特别是借助于现代通信平台和新媒体,各类国内外的结构化金融创新很容易被复制和大面积传播,出现了一系列突破传统风险控制模式的储蓄和投资工具,金融监管部门在信息、知识、能力等方面不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大大上升。由于金融工具与监管手段与会计准则是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司振强,2017),所以相应地,构建在大发展、大变革时代背景下的凸显重大理论突破并彰显国际影响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就尤为必要。

二、简要政策性建议

我国现行的各类监管制度运行时间并不长,分业监管(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监管协调不够、效率不彰;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体等问题真实存在。十九大以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审计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的组建和职能调整,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通过多层嵌套业务刻意模糊真实状况来满足不同监管部门要求,内部循环空转;以关系国计民生为由,“大而不能倒”的心理强化,习惯于以调控过紧、监管过严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或处置风险,寻求放宽监管尺度;或披着创新的外衣,相关部门实施管理容易被上纲上线,动辄得咎,等等,此类现象屡见不鲜,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甘苦自知。随着会计复杂化现象的加深,更与金融复杂化等现象纠缠在一起,大大削弱了传统监管的有效性。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庞大,中国感冒、世界打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2015年的单体年收入都超过了整个俄罗斯政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我们不要忘记,一般在经济迅猛发展时期,由于制度滞后,各种乱象也会随之纷至沓来。在成绩面前,一般人都会强化侥幸心理,像上述的企业大鳄,在复杂性面前,都未必会理解他们面临的真实风险。对业务增长的关注超过了对系统稳健的关心;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看,宏观监管部门可能也会存在一俊遮百丑心态,总以为单体稳健等于系统稳健,或者说单体性问题不会影响我们目前这个世界经济庞然大物的整体性根基。在多方主体共同行为的表象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单体层面的行为逻辑和模式值得重点剖析。会计与金融、新技术、新业态的互动值得关注。从微观企业层面来说,都希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或者老问题的新变种能够有标准化制度规范可以参照(标准化内控、标准化数据采集平台、标准化业务处理等);从国家宏观监控层面来说,复杂化问题繁琐化处理不是愿意看到的结果,而且推进落实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信息的错误率也会很高,只有化繁为简才是正确的选择,不但要可行,更要易行。基于这个思考,笔者认为,为了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一是应该重新构建现行的会计理论体系。如上述,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根据法律事实记账”的理论主张,提出目前流行的一些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因为没有体现中国法律的本土特色很可能是失当的。同时,作为会计复杂化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一些会计前提、会计原则等都已经失去存在的土壤而需要重新鉴定。此外,鉴于“内控制度”内容的重要性和上述目前教学安排的紊乱现状,结合会计核算上主观性的增加,应该重新调整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实行“企业分类内控制度设计及实效性审核(分行业、分所有制、甚至具体到分业务模块等设计)——经济业务的法律事实性会计反映(会计理论体系的重构)——管理角度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应用于企业管理改进、行业数据分析与国家管控等)——有效会计监管体系(国家整体监管框架下并有效衔接金融监管等)”这样的理论链研究,并据此顺序进行教学实施和会计人才培养,笔者以为是一条可行的改革推进思路。当然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制定规划、重点打造,有望实现理论和实务创新;二是针对前述的会计管理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组建由会计领军人物组成的攻关团队予以招标,逐项研究,逐个攻克,形成成果,成熟的予以制度化并作为会计准则的内容颁布实施。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明确,强化监管不可能消除各类创新和复杂性演化,提高监管效能和复杂化加剧永远是一对矛盾,两者斗智斗勇,只有你进我也进,有针对性地加大各类监管间的协调和执行力度,尽快弥补制度短板,复杂化可能引发的风险就会趋向收敛并降低。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俞校明